茶叶
# 茶叶
喝茶前,了解所喝茶的类型至关重要。茶叶主要分为六大类,按发酵程度排序为:白茶、绿茶、黄茶、青茶(半发酵茶,以乌龙茶为代表)、红茶和黑茶。
白茶可以简单理解为摘下来叶子晒干就是白茶,绿茶和黄茶发酵程度类似,但是黄茶多了一步闷黄的工艺,乌龙茶则是一个非常大的大类,10%-70%发酵的都可以算在乌龙茶内,红茶发酵程度比乌龙茶要高,大概在70-80%,黑茶发酵程度最高,所以一般黑茶砖年份都很长。
Q:为什么低发酵的茶叶不适合长期存放?
A:低发酵的茶叶,如绿茶和白茶,通常不适合长期存放,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氧化程度低:低发酵茶叶在加工过程中保留了较多的天然成分,如茶多酚和维生素,这些成分在与空气接触后容易氧化,导致茶叶的新鲜度和独特风味逐渐丧失。
香气变化:绿茶和白茶以其清新的香气著称,长期存放会导致这些香气挥发或变化,从而影响茶叶的整体品质。
口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低发酵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口感变得平淡或出现其他不理想的变化。
颜色变化:低发酵茶叶的颜色通常较为鲜亮,长期存放后,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暗,失去其原有的视觉吸引力。
微生物活动:虽然低发酵茶叶中的酶活性在加工过程中被降低,但在不适宜的存放条件下,微生物活动仍然可能导致茶叶变质。
吸湿性:茶叶具有吸湿性,如果存放环境湿度较高,茶叶容易吸湿,导致发霉或产生不良气味。
光照影响:茶叶对光照敏感,尤其是绿茶,长时间暴露在光照下,会导致茶叶颜色和风味的劣变。
包装和存放条件:低发酵茶叶需要在避光、密封、干燥、无异味的条件下存放。如果包装和存放条件不佳,茶叶的品质会迅速下降。
市场和消费者偏好:市场上对绿茶和白茶等低发酵茶叶的新鲜度有较高的要求,消费者普遍偏好新鲜、清香的茶叶。
因此,为了保持低发酵茶叶的最佳品质,建议在适当的时间内饮用,并采取正确的存放方法。一般来说,绿茶和白茶的最佳饮用期为一年左右,但也有一些高品质的白茶,如白毫银针,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存放时间,以期待其风味的转变和提升。不过,这需要非常严格的存放条件,并且不是所有类型的低发酵茶叶都适合长期陈化。
# 工艺
茶叶的发酵程度是指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酶促氧化反应的程度,这个氧化过程会影响茶叶的色泽、香气和口感。以下是对这句话中提到的各类茶叶发酵程度的详细解释:
# 白茶
- 发酵程度:最低,通常只有5-10%。
- 加工:采摘后,白茶主要经过自然萎凋和干燥,不经过杀青和揉捻,保留了茶叶的自然风味。
- 特点:白茶的茶汤颜色较浅,口感清新,带有淡淡的甜味和花香。
# 绿茶
- 发酵程度:非常低,接近于无发酵,大约0-5%。
- 加工:绿茶在采摘后迅速经过高温杀青,以停止酶的活性,从而保持茶叶的绿色和新鲜口感。
- 特点:绿茶的茶汤颜色为黄绿色,口感清新,带有植物的清香。
# 黄茶
- 发酵程度:低,介于绿茶和乌龙茶之间,大约10-20%。
- 加工:黄茶的加工过程与绿茶类似,但在杀青后会有一个“闷黄”的步骤,让茶叶在湿热条件下轻微发酵。
- 特点:黄茶的茶汤颜色比绿茶深,口感醇厚,有独特的甘醇和果香。
# 乌龙茶
- 发酵程度:中等,范围较广,从10%到70%不等。
- 加工:乌龙茶的加工包括萎凋、摇青(一种特殊的氧化过程)、杀青和揉捻。
- 特点:乌龙茶的茶汤颜色从金黄到橙红不等,口感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清香也有红茶的醇厚。
# 红茶
- 发酵程度:高,通常在70-90%。
- 加工:红茶在加工过程中会经历完全的氧化,这使得茶叶的颜色和香气发生显著变化。
- 特点:红茶的茶汤颜色为红色或红棕色,口感醇厚,带有果香和甜味。
# 黑茶
- 发酵程度:最高,接近100%。
- 加工:黑茶在加工过程中会经历长时间的发酵和微生物发酵,这使得茶叶的颜色变深,香气独特。
- 特点:黑茶的茶汤颜色为深棕色或黑色,口感非常醇厚,带有独特的陈香和木香。
通过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的风味和特性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和品茶体验。
# 具体品类
# 白茶
- 特点:简单晒干,无杀青工艺,讲究年份。
- 分类: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 推荐:寿眉性价比高,适合随意泡饮。
# 绿茶
- 地位:国内非常流行,占据十大名茶半数。
- 推荐: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夔凤炒青绿茶、恩施玉露。
- 注意:龙井因价格和产区问题不推荐。
# 黄茶
- 了解:个人未尝试,不多作介绍。
# 乌龙茶
- 分类: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 推荐:凤凰单枞(鸭屎香)、冻顶乌龙、海堤铁观音、幔亭肉桂。
- 注意:大红袍因价格昂贵不推荐。
# 红茶
- 推荐:正山堂正山小种、天之红祁红、凤牌经典58。
- 特点:正山小种分烟熏和无烟,滇红性价比高。
# 黑茶
- 特点:多为茶砖,适合冬天煮饮。
- 推荐:中茶安化黑茶、六堡茶。
# 茉莉花茶
- 南北差异:北派多次窨制,南派花茶共存。
- 推荐:张一元茉莉白毛猴,周顺来,榕莉。
# 按照中国的采茶时间分类
根据搜索结果,中国茶叶按照采茶时间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春茶:春茶通常指的是春季采摘的茶叶,品质最佳,因为春茶原料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同时酚氨比适中。春茶的采摘时间因地区和茶树品种而异,但一般集中在3月至4月之间。例如,绿茶类在春茶中采摘最早,如龙井茶、黄山毛峰、碧螺春等,都会讲究“明前茶”、“雨前茶”等。
夏茶:夏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是春茶采摘后新发的茶叶,集中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节气之间。
秋茶:秋茶的采摘时间通常在秋季,品质次于春茶。秋茶由于茶树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有所变化,因此滋味和香气与春茶有所不同。
冬茶:冬茶的采摘时间在冬季,由于冬季茶树生长缓慢,茶叶产量较少,品质也因茶树品种和地区而异。冬茶一般较少,主要为了让茶树得到休养。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分类,如:
头采茶:指的是茶园在开春后,对极少量的、已经达到采摘标准的芽叶的第一次采摘。头采茶属于头春茶,但数量较少,通常用来试制第一批春茶。
头春茶:是春天的第一波采摘的茶叶,只要是开年的第一次采摘,就都是头春茶。头春茶代表了最高品质,不同种类的茶叶采摘时间也不一样。
明前茶:在清明节前采制成的茶叶。茶树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养,物质含量较丰富,清明前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数量有限且生长速度慢,产量少,因此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和日本的一番茶接近。
雨前茶:在谷雨前采制成的茶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气温高,芽叶生长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和日本的二番茶接近。
不同地区的茶叶采摘时间会有所不同,受到气候、海拔、茶树品种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海南的春茶采摘时间较早,而四川宜宾的早茶也是全国同纬度地区最早的一批春茶。乌龙茶的采摘时间则比绿茶和黄茶要晚,一般春茶在谷雨前后,夏茶在夏至前后,暑茶在立秋前后,秋茶在秋分前后,冬片在霜降后。
这些分类反映了茶叶采摘时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茶类对采摘时间的不同要求。
# 日本茶叶分类
日本茶叶的分类主要基于茶叶的加工方法和品质等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分类:
煎茶:这是日本最常见的绿茶,约占日本茶叶总产量的80%。煎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首先以蒸气杀青,再揉成细卷状烘干。从品质来看,煎茶的品质位于高级茶玉露和低级茶番茶之间。
玉露:被誉为最高级日本茶,香味十足还有薄薄甜味。玉露茶的制作中,茶叶在采摘前两个星期需要用布盖起,使其培养发芽。
抹茶:抹茶是一种特殊的绿茶,它在发芽时用布遮盖,使茶芽更嫩。采摘过后,直接蒸制不用加工成形直接干燥。
番茶:使用二番茶以后的茶树制作。番茶通常由茶芽以下的部分或较大的叶子制成。茶叶以蒸汽杀青后,在阳光下晒干或烘干。
玄米茶:玄米茶是将茶叶和炒米混合制成的茶,具有炒米香味,清爽非常利口。
粉茶:粉茶是制作煎茶时所剩的茶叶碎,能更快出味,但香气略微逊于完整的茶叶。
茎茶:以茶树叶茎梗部分做的茶就叫茎茶。它味道很清爽,虽然茶味较淡。
焙茶:焙茶是茶叶煎焙制造呈褐色,最大的特色就是煎焙的香味。
日本茶叶的分类体现了其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
# 按照日本的采茶时间分类
按照采茶时间的不同,日本茶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新茶:通常指的是春季采摘的第一批茶叶,品质较高。新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4月到5月之间。
春茶:春茶的采摘时间一般从4月开始,持续到5月底。春茶的特点是香气清新,口感鲜爽。
夏茶:夏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6月到7月,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茶叶生长速度加快,夏茶的香气和口感可能不如春茶。
秋茶:秋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9月到10月,秋季气候适宜,秋茶的品质也相对较好,但产量较低。
冬茶:冬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11月到次年的2月,由于冬季气温较低,茶叶生长缓慢,冬茶的产量非常有限,品质也因茶树品种和地区而异。
初摘茶:初摘茶是指茶树在春季第一次采摘的茶叶,通常品质最佳。
二摘茶:二摘茶是指茶树在春季第二次采摘的茶叶,品质略逊于初摘茶。
三摘茶:三摘茶是指茶树在春季第三次采摘的茶叶,品质和香气可能进一步下降。
番茶:番茶通常指的是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夏秋季节采摘的茶叶,品质相对较低。
茎茶:茎茶是指采摘茶叶时连同茶茎一起采摘的茶叶,通常品质较低。
这些分类反映了采茶时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茶叶的特点。不同地区的茶叶采摘时间会有所不同,受到气候、海拔、茶树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Related Issues not found
Please contact @YellowAndGreen to initialize th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