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史
# 古埃及史
《古埃及史:从神话传说到王朝的兴衰》
# 埃及地理
- 因为尼罗河是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河流,所以它的南方(上游)被称为上埃及,北方(下游)被称为下埃及。
- 从高空俯瞰,呈带状的尼罗河谷与三角洲地区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朵在沙漠中盛开的莲花,而莲花正是上埃及的象征物之一。
- 上埃及还盛产一种叫“莎草(sedge)”的植物,这是上埃及的另一个象征物。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也盛产一种植物,名字和上埃及的“莎草”类似,叫作“纸莎草(papyrus)”,这是下埃及的象征物之一。“莎草”和“纸莎草”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却常常被混淆。古埃及人利用纸莎草的茎做成了莎草纸,虽然有人认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但这却是几千年前古埃及人主要的书写材料,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献资料,所以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英语中的“纸(paper)”就源自“纸莎草”一词。
- 根据河水施予的恩惠创作了神话,创造出了尼罗河神“哈比(Hapy)”。古埃及人描绘的哈比神通常是留着长胡须的男性面孔形象,但又有着女性般的胸部,以及一个硕大下垂的肚腩,这其实蕴涵着肥沃、多产的寓意。更重要的是,哈比神通常成对出现,一个头戴象征上埃及的莲花,一个头戴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表示着上下埃及。
- 他们注意到每当天狼星偕日升的时候,尼罗河就开始泛滥,这个天文现象与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几乎同时出现。(天狼星:大犬座α星,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偕日升:一颗星星隐没在地平线下一段周期后,在黎明时重新与太阳一起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于是,古埃及人就把天狼星偕日升的那天定为新年的第1天,把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一共360天,又在岁末增加了5天作为节日(关于这5天的来历传说详见后文“众神的时代”中托特[Thoth]神的故事),这样就形成了365天的历法,这也是人类最早的太阳历。
# 埃及神话
# 太阳神家族的故事
- 拉的形象是头顶日轮的鹰首人身,日轮常被一条眼镜蛇环绕。太阳神拉是赫里奥波里斯九柱神之首,是古埃及神话中最重要的神。
-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当泛滥的尼罗河水消退以后,肥沃的土地呈现出来,此时圣甲虫就会爬出地面。这个过程就好像从原始之水努恩中浮现出了原始之丘,然后又诞生了太阳神一样。于是古埃及人就把这个现象融入了他们的创世神话里,**把太阳升起想象成圣甲虫像推着粪球那样推着巨大的太阳升上天空,所以早晨(诞生之初)太阳神的形象就是圣甲虫。**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开幕式上,就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圣甲虫推着足球的情景,由此可见其作为非洲传统文化圣物的崇高地位。
- 太阳神并不总是像白天那样强大,到了傍晚,他也会变得虚弱和疲惫,并且他在夜间还必须穿过黑暗且危机四伏的杜阿特(Duat),战胜那里的强大敌人——蛇怪阿波菲斯(Apophis),然后才能获得重生,出现在第二天的东方地平线上。
- 在埃及人的世界观里,宇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以埃及为中心的人间、覆盖人间的天界、杜阿特。杜阿特本是被造世界的一部分,它被认为可能存在于天空女神努特的体内,总之位于活人不可到达的地方,但现在通常把杜阿特理解为“冥界”“阴间”“地府”之类的意思。
- 阿波菲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混沌之蛇,是黑暗、破坏的化身,是拉的死对头。
# 邪恶的塞特
- **塞特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沙漠和混乱之神,他是盖布和努特之子、奥西里斯的弟弟。他用计杀死了奥西里斯并篡夺王位,后被荷鲁斯打败。**所以塞特常被视为邪恶的化身,与混乱、灾难等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古埃及人也将他视为沙漠风暴的保护神而膜拜。另外在夜间当太阳神进入杜阿特后,塞特也会站在船头保护太阳神,与蛇怪阿波菲斯进行战斗。
# 奥西里斯、伊西斯
- 奥西里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最初也是丰饶之神,是古埃及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一位神。他是大地之神盖布与天空女神努特之子,继拉、舒、盖布之后统治人间。
- 最后,伊西斯和奈芙蒂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收集齐了奥西里斯的全部尸块并仔细拼凑在一起。拉命令阿努比斯把奥西里斯的尸体做成木乃伊以使他复活。阿努比斯用伊西斯和奈芙蒂斯编织的亚麻布把他仔细包裹起来,还涂抹了香料,把奥西里斯的尸体做成了一具木乃伊(传说这就是制作木乃伊的起源,后来的古埃及人死后要被做成木乃伊,就是为了模仿奥西里斯的复活)。
# 阿努比斯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掌管木乃伊的制作、接引亡灵和死者审判。**他既是死者的庇护神,又是制作木乃伊之神、防腐之神、香料之神。古埃及人举行下葬仪式时,为首的祭司会戴上面具扮成阿努比斯的样子,以示对他的崇敬。
**阿努比斯的头部形象是胡狼,早期的古埃及人死后,遗体被直接埋入沙漠,由于埃及炎热的气候,遗体自然风干形成天然的木乃伊,但是常常被具有食腐习性的胡狼挖出,遗体被破坏得残缺不堪。古埃及人看着亲人的遗体被胡狼破坏,既痛心又无奈,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胡狼破坏坟墓、损毁遗体的行为转化成了守护坟墓并协助死者前往来世的精神崇拜。**所以在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常常会看见一只胡狼造型的陪葬品,这就是阿努比斯神的化身,他护佑着法老的亡灵,引导法老走向永生。
荷鲁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最重要、最古老的神祇之一。其形象是鹰头人身,头戴上下埃及双冠(后来的埃及法老戴的就是这种王冠)。鹰翱翔于人类无法企及的天际,具有英勇凶猛的特性,于是古埃及人把这种令人向往、强而有力的特性转化成了精神崇拜,其主要崇拜中心位于今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城市埃德富(Edfu)。
荷鲁斯被视为法老的保护神,是王权的象征,古埃及人认为在位的法老就是荷鲁斯的化身,死后则成为奥西里斯。
**荷鲁斯之眼(The Eye of Horus),根据不同的神话版本,荷鲁斯在与塞特的斗争中,失去了一只或两只眼睛,后来在其他神祇的帮助下又恢复了视力。**荷鲁斯之眼有多种含义,因为荷鲁斯是天空之神,所以他的右眼和左眼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特别是左眼经常和月亮的阴晴圆缺联系在一起,月亮的逐渐变圆象征着荷鲁斯之眼的康复过程。有的版本说他的右眼是拉神夜晚乘坐的太阳船(夜幕之舟),左眼是拉神白天乘坐的太阳船(白昼之船)。另外他的眼睛还被认为拥有死后在地下世界对身体进行保护的法力,所以古埃及人常常将荷鲁斯之眼作为死者的护身符,随木乃伊一起下葬,象征死者被荷鲁斯护佑。
拉、舒、泰芙努特、盖布、努特、奥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奈芙蒂斯这九位神祇组成的团体,就是俗称的“九柱神”或“九神团”。
# 其他主要神祇
- 贝斯特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猫神,她也被视为拉神的女儿,当拉神乘坐太阳船在夜间穿越杜阿特时,她会与混沌之蛇阿波菲斯进行战斗。
- 索贝克是古埃及神话中的鳄鱼神,通常是鳄鱼头人身的形象,头上顶着含有日轮的两根巨大羽毛。鳄鱼是尼罗河里最危险的动物,于是一些地区的人将鳄鱼转化成了当地的保护神,鳄鱼神的主要崇拜地区在埃及法尤姆(Faiyum)、考姆翁布(Kom Ombo)等鳄鱼容易发动攻击的地方。
- 在古埃及陵墓的随葬品中经常能看到四个罐子,这些罐子叫作卡诺卜坛(CanopicJar)。卡诺卜坛是制作木乃伊时专门用来存放死者内脏的容器,分别存放死者的肝、肺、胃、肠,以供来世使用。四个罐的盖子分别是人首、狒狒首、犬首、鹰首的形象,象征着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他们被视为死者内脏的守护神。
# 观念
- 一个人的生命由卡、巴、心脏、名字、影子、身体组成,每种元素必不可少,否则就不能获得重生。
- “卡”,类似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灵魂,但又不是,它是介于身体和灵魂之间的概念,现在一般把它理解为生命力或生命的能量,经由父母传给子女,世代传承。与人的身体一样,“卡”从出生时就一起被创造出来,是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可以解释为人化的精神。**它被形象地表现为两只向上举起的胳膊,具有拥抱、保护的含义。人活着时,“卡”存在于人体之中,靠食物来供养。人死后,“卡”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但为了食物和恢复精力又必须回到身体(尸体),所以人死后尸体被制作成木乃伊并得到供养,“卡”就能回到身体汲取营养而继续存在。但不只身体能承载“卡”,雕像也能承载“卡”。所以不管是国王、贵族,还是普通人,通常都会在墓室中放置自己的雕像,作为“卡”的载体,平时的祭祀就是在为迎接“卡”做准备,“卡”会在夜晚造访陵墓享用祭品
- **“巴”,也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它更接近于灵魂,一般解释为人的意识或个性与行为。它与“卡”有相似之处,比如“巴”也需要营养供给,也需要栖息于身体。但不同的是,“巴”并不是生者的一部分,而是在人死后才出现,存在于肉身死亡和审判之间的过渡阶段。**肉身只能在人活着时在地上行动,肉身死后与“巴”结合才能在冥界游荡。而“巴”可以独立于身体自由行动,变成它所希望的各种形态。
- 古埃及人把候鸟看作“巴”的化身,因为它们能离开熟悉的世界到远方去,又能定期回来,所以“巴”通常被描绘为人头鸟身的形象。到了后来基督教时期的埃及,“卡”和“巴”的概念才逐渐被“灵魂”一词所取代。
- 心脏和“卡”一样,也是独立的存在,代表所有形式的能量,是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居所,是理性、情感、意识、记忆和自由意志的源泉,这种自由意志甚至可能反对神和神造的宇宙秩序,记录着一个人生前的德行和劣迹。所以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心脏是唯一被留在体内的器官,因为在进行最终审判时,天平的一端放着象征真理和秩序的玛特羽毛,另一端会放上死者的心脏,如果没有心脏,死者就会失去重生的机会。
- 许多建筑物上,国王的形象会用他的王名来代表,如果抹去一个人的名字就是彻底毁掉他的存在,伤害一个人的名字就如同伤害那个人本身(如第18王朝国王埃赫那吞[Akhenaten]抹去阿蒙神的名字,而他自己的名字又被后来的统治者抹去,都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详见后文)。而神的名字还具有魔法般的力量,有个关于“太阳神和他的秘密名字”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太阳神拉之所以法力无边,是靠他的秘密真名,除了他自己外,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因为如果任何人知道一个神的真名,就能获得这个神的力量,甚至能够驾驭神明,所以诸神都把自己的真名隐瞒起来。
- 影子则伴随着活人的身体,在人死后也可以独立存在。古埃及人认为影子不仅仅是身体产生的,还是精神元素折射出来的。他们还认为影子也可以承载和传递能量,甚至相信太阳也有影子,当太阳或其他神灵的影子罩在人的身上时,就会给那个人注入力量。
# 复活
- 复活的基础,则是一个人的完整肉身,所以要想获得永生,肉身的保存就非常重要,如果肉身腐坏了,“卡”和“巴”也无法存在,人就会真正地死亡。只有“卡”“巴”等精神元素在死后的世界与肉身再度结合,人才能获得重生。
- 当古埃及人去世后,尸体会被送到专门制作木乃伊的地方,制作方法大致如下:先敲碎筛骨(颅腔和鼻腔的分界骨),用一个金属钩把已有些腐烂变软的脑子从鼻孔中掏出来,再把一些药物注入颅腔,并清洗其他部分。然后用利刀在腹部左侧开一个口子取出内脏器官,但心脏会被留在里面,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人的情感和智慧所在,记录了死者生前的德行,在死后世界的审判仪式中心脏必不可少。取出的内脏清洗干净后,用泡碱脱水,并用热树脂处理,再用布带缠起来分别放在四个卡诺卜坛里,象征被荷鲁斯的四个儿子守护。腹腔用棕榈酒混以捣碎的香料清洗后,会塞入一些临时的填充物来帮助脱水,防止体腔壁遭到毁坏。这种临时性的填充物包括干燥的泡碱以及和树脂包装在一起的混合物,还有浸泡过树脂的亚麻布。最后,把尸体放在干燥的泡碱堆里40天,这个过程是为了破坏脂肪并使组织脱水,然后去除尸体上的泡碱层并用水洗去残余杂质。完成这一切后,尸体被送到“纯净之屋”,在这里用尼罗河水将尸体洗净,再往脑腔里灌注树脂或塞入树脂浸泡过的亚麻制品,腹腔用装满木屑的亚麻布袋或用树脂浸泡过的没药填满。然后把腹部的开口缝合起来,在尸体表面涂上雪松油、蜡、泡碱和树脂的混合物,接下来把香料撒在上面,用树脂和蜡塞住鼻孔,整个尸身用熔化的树脂涂满。最后就是用亚麻布裹尸了,先把四肢分别缠起来,再包裹躯干,裹完后常给尸体套上一块大布单,然后继续包裹。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念诵咒语,每包裹一个部位念诵一段,到第52天结束,第68到70天时入棺。在一层层包裹的过程中,还会放进各种护身符和《亡灵书》。《亡灵书》又叫《死者之书》,它记载了古埃及人关于死后获得永生的操作方法和咒语,这些方法和咒语被搜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亡灵书》,这也是古埃及人永生信仰不断发展的结果。古埃及各阶层的人都对书中的内容虔诚信仰,人们相信这些写着咒语的莎草纸卷能够指引亡灵通过接下来的冥界之旅,助其顺利获得永生。每个古埃及人都可以购买《亡灵书》,但使用它的人肯定都来自上流社会,因为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其中《阿尼的纸草》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内容最完整的《亡灵书》,藏于大英博物馆。
- 开口仪式的意义重大,古埃及人认为必须通过这个仪式,才能让死者恢复感官,重新获得看、听、说的能力,这样他才能呼吸、饮食、思考、行动,才能在冥界做各种需要做的事情,总之就是获得和生前一样的能力。仪式的大致过程是:装着木乃伊的人形棺被立起来,面朝送葬人群,由一个装扮成阿努比斯神的人在后面扶着。“开口”本身只是用专用器具轻轻触碰一下木乃伊的嘴即可,除此外还要念诵经文、献祭等。开口仪式其实就是由奥西里斯复活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古埃及人认为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能让死者像奥西里斯那样死而复生。
- 只有在历经种种磨难,通过重重考验后才能抵达最终的审判大厅。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经历第二次死亡,这也是真正的死亡,代表着一个人彻底的消逝。甚至亡灵还没有进入杜阿特之前就可能再次死亡,因为在去往杜阿特的路上有九条大蛇阻挡,亡灵需要念动咒语祈求神的庇护才能安全通过。在整个杜阿特的旅途中,亡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奇异挑战,会遇到很多敌人,其中以大蛇最为常见,亡灵必须掌握大量的咒语请求神祇的帮助,或是自己获得神的能力,才能击退敌人穿越关卡。除了掌握咒语外,亡灵还必须记住大量的名字,因为亡灵常常会被询问,被要求说出某个神祇、恶魔或物件的名字,只有说出准确的名字才能通过考验。
- 亡灵在通过了一系列考验后才得以进入审判大厅。在大厅的中央放着一架特殊的天平,天平右侧的托盘上放着象征正义的玛特羽毛,天平左侧的托盘空空如也,等待着亡灵将自己的心脏放在上面。天平四周的宝座上坐着拉、舒、泰芙努特等十二位地位显赫的大神,四十二位诺姆神作为陪审员蹲坐在大厅两侧,众神庄重地注视着亡灵的到来。在较远的位置,裹着亚麻布的绿皮肤的奥西里斯,手握着权杖和连枷,坐在罩棚下的王座上,静静地看着,伊西斯和奈芙蒂斯站在他的身后。置身于气场如此强大的环境中,就足以让亡灵惶惶不安了,然而蹲卧在一旁的阿米特(Ammit)更会让亡灵心惊胆战!这是一只长着鳄鱼头、狮子(或豹)的前半身、河马后半身的怪兽,它张着嘴,饥饿地等在一旁,如果稍后亡灵的心脏重于玛特羽毛,它就会马上将其吞食,亡灵也就失去了重生的机会而真正彻底死亡了。主持“称心仪式”的是阿努比斯神,手持书写板的托特神在一旁准备随时记录亡灵的审判结果。亡灵要向奥西里斯说明自己是无辜的,要表示自己没有欺骗过别人、没有剥夺过孤儿的财产、没有做过神憎恨的事、没有杀过人或下过杀人的命令等等。亡灵还要一一说出四十二位诺姆神的名字和他们所代表的地域,并向每一位诺姆神陈述自己没有犯下的一项具体罪行以宣示自己的清白,比如“我不曾抢劫”“我不曾偷盗”“我不曾撒谎”等,以及一些与宗教仪式相关的罪行,主要是不能有对神庙或神祇不尊重的行为。亡灵还要为他们献上祭品,博得他们的好感,在安抚好所有的诺姆神后,终于迎来了决定命运的时刻。亡灵将记录着自己品行的心脏取出来交给阿努比斯神,阿努比斯神将心脏放在天平空的一侧托盘上,然后移动天平的游标进行称量。如果亡灵生前品行端正、不说谎话且敬畏神灵,那么他的心脏将与玛特羽毛完全等重;如果亡灵生前作恶,亵渎神灵,那么他的心脏将重于玛特羽毛,这时阿米特就会扑上前去将其吞食。
- 当亡灵顺利通过审判后,托特神马上记录下审判结果:“我称量了此人的心脏,在其‘巴’的见证下,他的品行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是一个完全无罪的人。”审判结果向众神呈报后,众神宣判道:“阿米特不会加害他,让他在奥西里斯面前享受祭品,让他获得荷鲁斯追随者应得的封地。”这时,阿米特会贪婪地看看天平上的心脏,不情愿地走开。然后,荷鲁斯会把亡灵带到奥西里斯面前,告诉奥西里斯审判的结果。亡灵要为奥西里斯献上最丰盛的祭品,向奥西里斯宣示自己的清白。
- 至此,亡灵终于获得了重生,从此迈入永恒。亡灵的永生之地在奥西里斯所统辖的“芦苇地”,在金字塔铭文中,芦苇地是亡灵升天之前用于净化自身的场所,在后来的棺椁铭文里转变成了亡灵的最终目的地。这里被想象成一片被众多水道分割的原野,诸神和获得永生的亡灵都将在这里得到一片丰饶的土地,从此过上宁静富足的生活。
# 众神时代的结束
- 传说荷鲁斯战胜塞特后,向曾经支持塞特的人复仇,摧毁了他们的城市。后来,荷鲁斯把王位传给了托特,之后托特又把王位传给了玛特,接着又分别传给了11位半神,直到最后由人类的国王接着统治,埃及历史从此脱离神话传说,进入了法老统治的时代。
# 法老与王朝
- 《埃及史》里,曼涅托将古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并归类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大的历史分期。曼涅托划分的古埃及30个王朝却不一样,常常会出现同一个家族被划分在不同王朝的情况。
- 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完善,现在通常将古埃及历史划分为31个王朝,并在第1王朝之前和第31王朝之后又分别加入了第0王朝(蝎子王时期)和马其顿王朝、托勒密王朝。
- 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这三个大的历史分期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国。
# 早王朝时期
- 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希拉孔波利斯发现了一块石板,这就是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现藏于埃及博物馆)。
- 纳尔迈调色板上最重要的一个细节是,在正面纳尔迈头上戴的还是上埃及白冠,反面戴的却是下埃及红冠,这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这块调色板记录的正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 古王国时期
- 伊姆霍特普想为国王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陵墓,于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在马斯塔巴的上方继续一层层地加建,最终形成了一座高达64米的六层石头建筑,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就此诞生!由于其阶梯状的外观,这座金字塔现在通常被称为“阶梯金字塔”。
-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叫得出名字的古埃及国王恐怕少之又少,而“胡夫”正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大约在公元前2589年斯尼夫鲁死后,胡夫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就此开始了他神话般的创造奇迹之旅。这座建造在开罗城外吉萨高原的金字塔几乎就是埃及的代名词,它的高度达到了146米(因年久风化,现高136米),远远超过了斯尼夫鲁的红金字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 事实上宗教祭司集团在古埃及历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对古埃及王权的影响极大,并贯穿整个古埃及历史。
- 金字塔其实是在经历了最初的马斯塔巴、左塞尔的阶梯金字塔、斯尼夫鲁的弯曲金字塔后才演变成如今的完美外形。
- 胡夫金字塔的表面原本也覆盖着一层光滑的石灰石,公元十三世纪时发生的大地震导致表面的石灰石脱落,才形成了现在可以攀爬的阶梯状外观。
- **哈夫拉金字塔原高143.5米(现高136.5米),仅次于胡夫金字塔,是世界第二大金字塔。**虽然它比胡夫金字塔略矮一点,但由于它所处的地势更高,所以看起来比胡夫金字塔更高一些,哈夫拉金字塔也是吉萨金字塔群里视觉效果最好的一座。有人认为由此可以看出哈夫拉的心计,因为他在没有僭越父亲胡夫的情况下,使自己这座金字塔的实际效果比父亲的更好。哈夫拉金字塔的顶部区域表面至今还覆盖着部分石灰石,可以想象在建成之初是多么的雄伟壮观。
- 在古希腊神话里,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女人头、狮子的身体、身上还有两只翅膀的怪物,她经常守在悬崖的路边,拦住过路行人,要行人猜谜语,如果猜对了就可以通过,如果猜错了就把行人吃掉。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也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但从来没有人能答上来,因此不少人白白丢了性命。后来有一天,智者俄耳浦斯(Orpheus,古希腊神话人物)说出了正确答案:人。于是斯芬克斯倍感羞愧,跳崖自杀。据说在公元前2世纪时,一群希腊人来到埃及,惊奇地发现这座雕像很像他们神话传说里斯芬克斯的形象,于是“斯芬克斯”这个名字便传开了。
- 包维尔发现,吉萨三座金字塔的排列方式正好与猎户座的腰带三星(中文名: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完美对应。三座金字塔大致呈对角线排列,其中孟卡拉金字塔稍微偏离了对角线,而猎户座腰带三星中稍暗的那颗星(参宿三)也是在同一个侧面同等比例稍稍偏离了三星连线。不仅如此,就连三座金字塔的大小变化也与三颗星的亮度变化相吻合。其中最暗的参宿三正好对应最小的孟卡拉金字塔,而较亮的参宿一和参宿二分别对应胡夫和哈夫拉两座大金字塔。
- 在这个时期,比起血统的纯正,崇拜太阳神的宗教信仰才是更重要的条件。事实上,第5王朝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这个时期对太阳神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具体表现为金字塔式建筑的逐渐没落和太阳神庙、方尖碑建筑的逐渐兴起。
- 杰德卡拉时期的一位名叫普塔霍特普(Ptahhotep)的宰相,他为后世留下了《普塔霍特普的教谕》。这是他根据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写的一本关于道德自律的书,该书以倡导谦恭而闻名于世,书中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给出了指导和建议。
# 第一中间期
- “70个国王统治了70天”,这是曼涅托留下的关于第7王朝的唯一文献记录。
# 第三中间期
- 第25王朝就在埃及分崩离析之际,埃及在南方的那个老对手却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甚至没资格被称作是埃及的对手,因为自古以来他们扮演的角色几乎就只是埃及在心情不好时的“出气筒”而已。但今时不同往日,这个由努比亚黑人建立的库施王国终于反客为主,成为埃及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开创了埃及第25王朝。
# 后王国时期
- 尼科二世又想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他决定尝试令船只从东边的红海出发,绕非洲大陆航行,然后从北面的地中海回到埃及。他找来一批勇于冒险且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腓尼基人,让他们从红海出发,沿着非洲海岸一路航行,看能否经由地中海回到埃及。最终,这群勇敢的腓尼基人花了三年时间,绕过了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地中海,回到了埃及,完成了全部航程,这比后来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家们早了两千年。不过,环绕非洲大陆航行的成功对于尼科二世的初衷来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所以他放弃了将两支舰队合二为一的想法。
- 在治理国家方面,阿玛西斯也确实有所作为,他制定了新的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埃及再次繁荣昌盛起来。希罗多德说这个时期的埃及有两万座城镇,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此时的埃及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姿态。对外方面,阿玛西斯努力维系与希腊的友好关系,他不仅迎娶了希腊的一位贵族女子,还向希腊因故被烧毁的德尔菲神庙的重建工程进行了慷慨捐赠。希腊人在埃及三角洲西侧建立的瑙克拉提斯(Naucratis,古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市)此时已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希腊商人、工匠、艺术家、诗人、历史学家前来,古希腊雅典城邦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梭伦就是在这一时期到访的埃及。
- (Parthia,西亚古国,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行省的总督,但由于出现了政变者,该总督并未争取他应得的权力。可总督的儿子大流士一世(DariusⅠ)却不甘心,他联合了六个贵族,杀死了政变者,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新统治者。在他登基的第一年里,帝国并不太平,各地都发生了叛乱,帝国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大流士一世凭借着非凡的魄力和能力,通过一系列连续的战斗镇压了所有叛乱,恢复了帝国的秩序。他将自己在第一年里几乎不可能取得的胜利用三种文字刻写在贝希斯敦(Behistun)的山崖上供后人瞻仰,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在统治期间还以亚述曾经修建的王室大道为基础,营造了一套横跨大半个帝国的道路系统,使帝国的军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 雅典人取得马拉松战役大捷的消息传到埃及后,极大地鼓舞了埃及人的斗志。在悄悄准备了几年后,埃及人终于在公元前486年揭竿而起,爆发了第一次起义。他们屠杀了孟斐斯的波斯守卫部队,宣布埃及独立。大流士一世随即前往镇压,可就在这时他却突然亡故了。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XerxesⅠ)继位后不久便轻松镇压了埃及人的起义,并将埃及置于比之前更严酷的统治之下。几年后,薛西斯一世又向希腊发起进攻,斯巴达城邦国王带领300名精兵和部分希腊城邦联军在一处名叫“温泉关”的易守难攻之地英勇地进行了毫无获胜希望的防御战,最终全军覆没。
- **希腊最早的历史学家、被西方人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了埃及。**他从北到南游历了整个埃及,造访了古王国时期的吉萨金字塔群;参观了第12王朝国王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迷宫陵寝;他还见到了不久前伊纳罗斯战败的那个尸骨累累的战场;他最远行至埃及南方边境处的象岛,探访传说中尼罗河的源头。后来,他把在埃及的所见所闻写进了那本举世闻名的《历史》一书中,虽然后世对书中很多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这些内容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仍常被埃及学者所引用。
# 马其顿王朝
- 随着马其顿的不断发展壮大,希腊也开始警觉和担忧起来,双方最终在公元前338年爆发了著名的喀罗尼亚(Chaeronea,古希腊城镇)战役。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腓力二世战胜了希腊雅典和底比斯(古希腊主要城邦之一,与埃及底比斯同名)联军,从此确立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主地位。第二年,腓力二世在希腊科林斯(Corinth)召开泛希腊联盟大会,强迫希腊各城邦与自己结盟,腓力二世成为联盟的领袖,史称“科林斯同盟”。在这次会议上,腓力二世宣布了对波斯作战的决定,他代表全体希腊人宣布,将惩罚150年前薛西斯对希腊犯下的战争罪行。然而,就在腓力二世开始实施这项伟大计划之前,自己却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凶手被当场捉住后就地正法。通常认为,腓力二世的妻子奥林匹娅斯(Olympias)就是刺杀行动的幕后主使,甚至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即将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被誉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的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大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可能参与其中。
-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出生在马其顿首都,少年时曾受教于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 亚历山大终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开始对波斯的远征了。他的远征计划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征服小亚细亚,然后是叙利亚和埃及,最后再向波斯腹地进军。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与希腊各城邦组成的联军(约3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160艘战船)跨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他的征服计划。在出发之前,亚历山大仿佛预见自己不会再回来似的,变卖了所有王家领地的资产,将所得收入分给了他的朋友,有人问他为自己留下了什么,亚历山大回答说:“希望。”
- 亚历山大兵不血刃,顺利接管了埃及。在埃及逗留期间,亚历山大被埃及那些古老的建筑奇迹深深震撼,以至于他宣称要在马其顿也修建类似吉萨大金字塔那样的宏伟建筑。与波斯恶意破坏埃及宗教的做法相反,亚历山大特别尊重埃及古老的风俗习惯,他在孟斐斯虔诚地向神牛阿匹斯和其他埃及神祇献祭,精心维护与埃及祭司集团的关系,因为亚历山大知道,要想统治这个国家,必须得到他们的支持。
- 正因为马其顿与希腊之间有着这样难以厘清的历史渊源,所以现代的希腊共和国强烈反对马其顿使用“马其顿共和国”这个国名,因为希腊认为使用“马其顿共和国”这个国名暗示着马其顿对希腊北部的部分领土(古代属于马其顿)可能存在觊觎之心。最终,双方在相互妥协后,马其顿共和国于2019年2月12日正式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这一持续了27年的国名纷争才宣告结束。
# 托勒密王朝
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又叫法洛斯灯塔)就是在托勒密一世统治时期开始修建的。
除此之外,另一个名气不输于灯塔的建筑也是始建于托勒密一世时期,这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是世界上最老的图书馆,建馆的初衷是收集全世界的书,把这里变成世界知识的中心。据说为达到此目的,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无论国籍,只要发现图书一律收缴归入图书馆。托勒密王朝历代统治者通过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把亚历山大图书馆建设成了人类早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汇集了包括文学、哲学、医学、诗歌、宗教等在内的各类著作,可谓包罗万象,据说极盛时馆藏的手稿达70万卷。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亚历山大城成为当时著名的学术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学者来此学习和研究,孕育出了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阿基米德(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等众多古代著名学者,促使古代西方的文学、数学、力学、地理学、天文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可惜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几百年后毁于战火,大部分藏书被掠夺或烧毁。
公元前58年,罗马夺取了由托勒密十二世的弟弟统治的塞浦路斯,导致这位托勒密王子自尽。对于弟弟的悲惨结局,托勒密十二世无可奈何,此时的他根本不敢得罪罗马人,只能听之任之。面对国王的无动于衷,亚历山大的民众愤怒了,他们再度揭竿而起,驱逐了自己的国王。托勒密十二世的妻子克利奥帕特拉五世与其中一个女儿贝伦尼斯四世(BereniceⅣ)得以暂时掌控埃及,但克利奥帕特拉五世不久后离世,留下贝伦尼斯四世一人独自统治。遭到驱逐的托勒密十二世离开埃及后只得前往罗马寻求支持,他希望罗马人能帮助自己恢复王位,此时他的身边带着年少的女儿克利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Ⅶ)。几经波折后,托勒密十二世成功得到了庞培(Pompey,古罗马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前三头同盟之一)等人的支持,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大约相当于埃及一整年国内总收入的代价。托勒密十二世最终在罗马军队的护送下杀回埃及,成功复位。
托勒密十二世在统治后期,将他钟爱的女儿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立为共同执政者,根据他的遗嘱,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将嫁给她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PtolemyⅩⅢ),形成姐弟二人在罗马的保护下共同统治埃及的局面。至此,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这个托勒密王朝乃至古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个著名人物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乘着一只小船,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在亚历山大王宫附近上了岸,她把自己裹在一条毛毯里,让人扛进了王宫,随着毛毯的逐渐展开,精心打扮过的埃及女王就以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呈现”在了恺撒面前。
托勒密十三世对姐姐突然现身王宫并恢复了统治权感到既惊讶又愤怒,他因此对恺撒心生怨恨。随着事态的发展,战火很快在亚历山大被点燃。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恺撒为了防止埃及军队夺取停泊在亚历山大港的72艘战船,决定把它们全部烧毁,结果火势蔓延,导致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部分藏书灰飞烟灭。
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基督教开始传入埃及。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埃及归属东罗马帝国,此时基督教已成为埃及的主流宗教。公元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驱逐了拜占庭势力,从此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随着大量阿拉伯人涌入埃及,伊斯兰教文化逐渐在埃及占据主导地位,埃及开始了伊斯兰化的进程。
法军行至开罗附近的恩巴贝(Embabeh)地区,这里已能远远望见金字塔的身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拿破仑指着金字塔向手下的士兵们喊出了那句豪情万丈的名言:“士兵们,四千年的历史正俯视着你们!”